溪柳自摇沙水清 溪柳自摇沙水清中的拗救
苏轼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溪柳自摇沙水清 溪柳自摇沙水清中的拗救
溪柳自摇沙水清 溪柳自摇沙水清中的拗救
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修辞角度赏析
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
《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六年(1073)出巡途中即兴之作。
神宗执政后,任用王安石变法革新。苏轼虽也不反对改革,但认为王安石改革的步子跨得太快,因而持否定态度。他深感朝廷内部争斗激烈,风云叵测,于是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请调杭州通判。他在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赴新城(今富阳县新登镇)道中,饱览沿途明丽的春光,写下了这两首别有情味的诗作。
两首诗首主要写景,而又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两首诗意蕴深远,耐人咀嚼。
首为途中即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他不仅具有浓烈的书卷气,而且时有出游的雅兴,天公多情,雨后放晴,接着又送来一个东风吹拂、春光明媚的佳日,他不禁游兴勃发,诗歌的前四句,反映了作者当时轻快而美好的心绪。正是因为心情愉快,所以眼中所见,天地日月,皆具情态。远近山峰还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就象戴着白色的头巾,东方初日好象挂在树梢的铜钲。铜钲,是古代的一种铜制乐器,形似盘,用以形容初日又圆又亮。紧接着诗人又从天地云日转入对农村景物的描绘,从景物的转换中体现作者游踪之变化。作者陶醉于自然的怀抱之中,颇有乐而忘返之感:看!矮矮的竹篱旁,艳丽的野桃仿佛对人含笑,令人心醉。溪边的垂柳,倒影映入清澈的河水中,摇曳生姿,更动人心魄。诗人见如此美景,欣羡不已,说: “西崦人家应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把山村农民的生活想象成与世外桃源相似,构筑了一幅情调欢快而色彩鲜明的农妇饷耕图。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轻松而愉快的心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他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生活美好情趣。
第二首诗写由大自然美妙的山水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漫长的人生,犹如这悠远的山路之行,有坦途,也有弯路,有时天朗气清,有时又云遮雾障,该如何对待呢!舒缓缰绳,任马慢慢而行,耳中静听潺潺溪流,这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接着作者以散材、疲马自喻,“散材”即无用之材;“搜林斧”,用以比喻深文周纳的祸。苏轼是在新旧争十分激烈的时候,自请外调的。但他仍感到很难避免上的意外风险,因此,心有余悸。他把自己比作一匹疲倦的征马,渴望听到收兵的号角。眼前的美景,以及细雨过后农民喜悦采茶忙碌的场面,却使他十分羡慕。时诗人晁端友任新城县令,为政清廉,诗人自然地想到这位世外桃源的长官,在这乱山深处,他该能逃脱人世罗网吧!诗于是过渡到二句。“人间歧路”也有所喻指,既指眼前山道,又是人生之路。“试向桑田问耦耕”,化用《论语·微子》典故: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使子路问路,二人对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以避世之士哉?”表达了诗人意欲摆脱尘世的纷扰、归隐田间的心愿。苏轼的一生,用世和退隐的矛盾心理无时不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人世的感伤。
这两首诗,由景及情,抒写新城道中之所见所感,比喻贴切,意境阔大,而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追求个性的美学风格。
三四乃是早行诗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但三四颇拙耳。所谓武库轰然,不无利钝,学者当自细参而默会。(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
絮帽、铜钲未免着相矣。有野桃、柳溪一联,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新城道中》平仄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吹、积,古音仄声;知,应平声可以仄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树,应平声可以仄声,初应仄声可以平声,初字可以视为树字的本句自救)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竹,古音仄声;野、含,同上;溪、柳同上。竹,应仄而平,必须柪救,本联中,用篱、沙二字进行的柪救。)
西崦人家应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崦字,出律,怀疑有错讹。煮、烧,同上。)
东风知我欲山行,平平仄仄仄平平
吹断檐间积雨声。平仄平平仄仄平
岭上晴云披絮帽,仄仄平平平仄仄
树头初日挂铜钲。平平仄仄仄平平
野桃含笑竹篱短,仄平平仄仄平仄(拗句)一三句内自救,
溪柳自摇沙水清。仄仄仄平平仄平(拗句)三五句内自救,
西崦人家应乐,仄仄平平平仄仄
煮葵烧笋饷春耕。仄平平仄仄平平 (拗句)句内自救,一三平仄自救
新城道中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以“絮帽”比喻“雾霭”,以“铜钲”比喻“初日”,形象有趣。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好像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将“野桃”“溪柳”两种植物赋予人性化特点,诗人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充满了欢乐和生机。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此诗的颔联和颈联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也是诗中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