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龙鳞万点金 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意思
朱允文的诗有什么?
我觉得这个这应该就是传言吧,毕竟未来不可知。他又是怎么知道朱允炆皇位不保。是不可能的吧,因为能不能保住皇位不能靠一句对联来决定的,而是靠着这个君王的各方面儿的能力,来评价的。“风吹马尾千条线”下一句是什么?李鸿章是怎样对的?
这个对子不是李鸿章对的。
日照龙鳞万点金 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意思
日照龙鳞万点金 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意思
3、是相对应的词组语法相当;而是朱元璋给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和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长子故太子朱标次子)的。
朱棣: 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允炆:雨洒羊毛一片毡
日照龙鳞万点金
雨打羊毛一片一、是固定的,没有掌合说法。毡
八面来方一朝山,满身金磷闪金光。能形容什么生肖?
其中,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对此视为数量词对对七十。是龙。
还有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出过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魏征对的是:日照鱼鳞万点金。朱棣对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对朱棣的对句非常的满意,因此说满身金鳞闪金光指的就是龙鳞。其实是魏征是想扶持朱棣上台,故意说成是鱼鳞,让朱棣说龙鳞讨朱元璋的欢心。
提取:
满身金磷闪金光
12生肖有鳞者,非龙即蛇。
龙啊龙,你选我啊,龙
龙杨万里
为何朱元璋只通过一句对联,就断定了朱允炆日后皇位不保?
是他们两个回答朱元璋的问题的,朱允炆的回答没有朱棣的好。所以朱棣这么说他。朱元璋只通过一句对联,就断定了朱允炆日后皇位不保,因为这人的性格问题。
这只是传言,毕竟皇位的继承权还要看个人的实力以及人品,不是仅仅靠一副对联就能决定的。
可能这就是传言吧,而且有时候也能通过一些小事看出一个人的大志。
后世的加工。
因为朱元璋多聪明啊,在朱元璋面前不能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羊)玩任何花样,因为一定会被发现的,所以不要作。
谁不说俺家乡好作文500字 15篇
词: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我的家乡位于富饶的旺起镇胜利村,她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松花湖的南岸。家乡美丽富饶,物产丰富,号称是“鱼米之乡”,真是名不虚传。
家乡的群山起伏,重峦叠嶂。来到我的家乡,一脚踏进山间时,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郁郁葱葱的森林,仿佛把空气都染绿了;漫山遍野的鲜花,把你的眼睛都搅得应接不暇;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勾起你想把它捉住的热情清澈见底的小溪,清的看得见溪底嬉戏的米粒般大小的小虫。吸一口夹杂着淡淡的花草香的山间清爽的空气,仿佛你自己也渐渐要融化在这美丽的山景中。
松花湖的水,更是让你流连忘返:这水静静的,像一块硕大的镜子,把天空、远山、飞鸟的影子清晰地映在她的怀抱里,让你不忍心触碰它,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画面;这水绿绿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翡翠,把青山的浓浓绿意尽收其中,让你遐思无尽;微风拂过,这水仿佛一下子被撒上了无数的珍珠,亮晶晶的一片一片,突然阳光洒下来,那些珍珠一下子又变成了一片闪着金光的鳞片,让人想起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的壮丽之语。
家乡不愧为“鱼米之乡”,且不说闻名遐迩的松花湖三花一岛,单单是最常见的鲢鱼、鲤鱼、草鱼、青鳞子等等,就让人直流口水,不禁想品尝一下这松花湖天然的美味。
还有,那些山中的蕨菜、蘑菇、松子等山珍,更是尽享长白山这座天然宝库的无尽资源,你看那上山的村民,把一朵朵小伞一样的珍蘑放进篮子里,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嘴里哼着悠扬的小曲,真是一幅美妙的乡居美景图啊。
有时候,真想捧一把家乡的油黑的沃土,喝一口5、忌合掌。两句意义相同称合掌,当忌。清冽的山泉,唱一曲幸福的小曲,唱出心里的歌声:谁不说俺家乡好!
大鹏展翅 打一古代诗人
比如:杨万里。
如: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淳煕六年(1179)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
岳飞 字鹏举
李白 里面是白的啊
春节十二生肖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更高更快更健康 添福添寿添平安 金鼠报佳音 (鼠)
草绿黄牛卧 松青白鹤栖 (牛)南乡子前,常忆秦娥寻芳草, 西江月下,最念奴娇浣溪沙。
明月清风雄心不老,盘石溪流纵观千秋(虎)
秃徒途屠土兔,释师市弑石狮 (兔)
小龙变巨龙腾飞巳载 ,老马是骏马跃进午年(龙)
蠕地之蛇,翔天之鹰 (蛇)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马)
羊辞玉乾坤 猴奔花果山(猴)
鸡唱门庭四海升平歌舜日 犬蹲院里九州盛世乐尧天(鸡)
犬守太平世;梅开如意春。(狗)
金猪迎春辞旧岁 家家户户庆团圆 (猪)
律诗与词的对仗有何不同
2、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而且是工对,宽对只是蒙混过关而已。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即首尾两联,可以采用对仗,也可以不用对仗,可以是工对,也可以是宽对。要求对一、律诗的对仗和词有什么不同:
律诗:
字数相同,对仗也叫对偶,俗称对子。
要格律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成为对偶的叫对仗句。
不可以同字相对,必须平仄互相补充。
一般不可同韵相对。律诗:五绝五字和七个字。
在扇面对时多点。
词的对仗:
词中的对偶句字数相同。
上下句词语法相对,语法结构一致,
有固定词牌平仄要求。平仄受到词谱约束。
词有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子句,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
语法大概简单举例:
语法大概简单举例: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方位联合主谓主谓方位 │
└————┘ ││└——┘
偏正 ││主谓
└┬┘└———┴—————┘
│联合
└———————————┘
主谓
词性要求--词性简单概述:
这就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字、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连词、助字之类)和代词。古人则称为虚字、实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实对实,虚对虚”这个原则。用
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诗词中数目、颜色、方位各自成一类,“孤”、“半”等也算数目,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
二、4、错综对(交错对)一般对律诗仗句--其上下联必须符合如下五个要求。
1、是相对应的字、词或词组字数相等,
如:一树桃花红间白,两行杨柳翠饶青。
2、是相对应的字、词词性相同,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4、是相对应的字词平仄基本相对,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憾月常圆。
5、是相对应的字、词或词组意义相关或相反。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律诗的对仗,也只一句话便可概括,即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悉听尊便。而排律是律诗的延长,其对仗格律要求,除首尾两联以外,无论中间有多少联,也一律必须对仗。同从弟
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词的对仗与律诗对仗一样地方是:词性要求一致,语法一致。
不一样地方:
词的对仗,有些象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同字相对。如:春到—分,花瘦—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不拘平仄。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旗影转,鼙声断。
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
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而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
调而定。
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现分述如下:
(一) 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
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天地转---光阴迫。
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五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卜算子》)。
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
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
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领字的对仗,叫衬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词与律诗的对仗要求总归一样地方:对仗用法相同:都有工对、宽对。借对、串对、单句对、错踪对、扇面对。都是要同字相对。
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
律诗要求:
1、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各是一副对子。
要求对仗的地方对仗是格律,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对仗是修辞。
3、律诗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即对仗的句子不但要符合对仗的要求,还要符合声律的要求。
4、律诗的对仗联其上下句相应的位置不能使用同一个字,即不能使用同字相对。(以上详见余浩然《格律诗词写作》)
6、注意数目词、方位词、代名词、颜色词、叠音词、连绵词(如芍对芙蓉等)、天干地支、虚词等应该自成一类。
7、尽量避免词与词组、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相对。
二、工对与宽对
1、工对所谓工对,按照传统说法,是指名词的同类相对。如天文类可以对天文类,也可对对地理类,但不能对其他类别名词。传统意义上的工对,对人的束缚太大,创作当中很难完全符合此要求。所以,现在一般认为的工对,主要是指词性、结构相对的对子。通常也要求人名、地名、颜色、方位、数目等一致相对,至于天文、地理、器皿、饮食、动物、植物、宫室等类别,对仗时并没有严格限制,只要对仗工稳就可算是工对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对青山)——孟浩然〈过故人庄〉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新丰市对细柳营)——王维〈观猎〉
2、宽对
即对仗不严格、不工整的对子。是一种基本做到对仗的形式,
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青天外对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无路对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对黄鹂,词与词组对,春对好,名词与形容词对)——杜甫〈蜀相〉
三、 律诗对仗中的几种特殊形式
1、流水对
即上下句意思连贯一气,单看一句意义都不够完整的对子。它一般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语句的表达前后有次序,不能上下颠倒。二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的关系,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设、因果等关系,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陈述或解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原上草送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当句对
即出句与对句本句内还有另有对仗的对子。只是相对的词有时字数相等,有时不等而已。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白居易〈寄韦韬光禅师〉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开元寺〉
3、借对(对)
借对一般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字义的。
酒债寻常何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又如: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真山民〈咏杜鹃〉
这里的白,是辩白的意思,而红却是本意,红色的意思。
指上下句相对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交错相对的对子。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jì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赠美人》
又如:
众水会涪fú万,瞿qú塘争一门—杜甫《长江》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5、扇面对
指单句与单句对,双句与双句对的句子。在律诗中,即是联与联之间相对仗。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
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 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
又如:
丞相邦之彦,非贤谅不居;老臣庸且惫,何德以当储。——宋景《应制》
什么原因让朱棣对朱允文说"不意儿乃有今日"
这并不是真的,如果真的这样那朱元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璋应该不会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就是说有一天朱元璋出了个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然后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膻,对的不怎么样,然后朱棣说:日照龙鳞万点金,比朱允炆的好多了。然后临走的时候朱棣对朱允炆说:不意儿乃有今日,有点笑话他的意思吧。
禄阁家声大,鳌城世泽长。这个对联中的鳌城是指哪个地名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由于其父英年早逝,朱允炆便由皇太孙继承皇位,称惠帝。但其叔朱 棣觊觎其皇位,后起兵,取而代之。朱允炆则不知所终,众说纷纭。 相传,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曾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的藏君洞就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 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 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 棣的野心勃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宝座。但毕竟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江山终究被朱 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凤彩,崖似卧龙文”使观音崖群山之秀美,崖峰之深奥玄妙跃然纸上。 做了和尚后才知道,和尚也不是真正的远隔红尘。总会有世俗之事所忧。只有徜徉在山青水秀的大自然中,才能得到心身的愉悦。他写了“帝僧多俗忧,山水有清音”以寄托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无比向往之情。 在长期的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 棣管理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本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曾在观音崖上题诗一首: 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限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还书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 朱允炆是一个失败的。但他追求理想热爱大自然的诗联,却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发掘。永宁镇(古称鳌城)地处石狮市东南海滨,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史上,龚炳、黄克缵、陈棨仁等均为一时才俊,其作品自不待言。李天锡先生编著的《永宁百名先贤诗联选》(出版社出版。以下或称《诗联选》)中收录的明代永宁南门人李逢春与其孙李盛孕对句云:“满榻鱼虾,俱被猫儿收拾去;四海雨泽,尽是龙子卷将来。”
窃以为,盛孕所对的下联,不仅精巧雅致,而且气势恢宏,比起其祖父的上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明词的仗:可以同字,同韵,平仄可相同可不相同。成祖朱棣的联句“日照龙鳞万点金”有异曲同工之妙。若非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位九岁的孩童如何能写出这样的联句?
“永恒胜地,灵气聚莺山,培育英才留教泽;宁馨黉宫,庆云萦鳌郡,研磨实学沐春风。”港边村同胞李逢辉先生的此一凤冠格楹联,写的便是永宁的重教之风。古代暂且不论,仅清末民初以来,就有不少人以教书育人为职志。李孟饴先生诗曰:“永作树人者,宁为孺子牛。”便是他们形象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他自己发自肺腑的心声。其世代相承,把教育当成家族事业,故他曾有句曰:“五代相承执教鞭,台闽桃李笑春天。”似此五代相承为教师、在闽台两地培育人才的家庭,即使在整个泉州市可能也为数不多。然而,永宁曾在相继从事教育事业者,除了李孟饴先生的先辈以外,还有清末西岑村的施琼芳、施士洁父子等人。值得一提的,还有永宁西门外林登宾先生一家。林先生自清末至民初即先后创办了行实书塾(后改为行实小学)和崇义小学,并率先招收女生入学;后又与长女林朝士创办竞新女学,为晋江所女子学校。因此,佘奏敷先生称其“组织男女校,教育任仔肩。有教原无类,男女本平权。”李淡先生却说“鳌城文化起先生,结尽闽南诗酒盟。”于是,林登宾先生夫妇六十大寿便成了当时的一大盛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赋诗撰联祝贺,因而有关诗联作品也成了《诗联选》中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