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

语文课堂之诗意语文

诗意,说起来是多么美妙的字眼。但究竟什么才算是诗意呢?上学时候,在文学课上老师倒是对诗做了定义,一首诗应具备音乐美,建筑美,画面美,那难道语文课堂中也应该具备这些音韵上,结构上,形象上的美吗?如此对照我上的每一节语文课,实在是惶恐至极。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


“诗意语文”的主张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我想要找寻如何在语文课中构建诗意课堂,还是应该去向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要。于是我选定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这本书包含了王崧舟老师的《荷花》《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慈母情深》等十个课堂实录。由于我今年的是五年级,所以拿到这本书我首先翻开的是《慈母情深》这篇课堂实录。看完一遍之后,我震惊至极:语文课可以这样上!随后赶紧找了一支笔,开始了第二遍地阅读。这一遍,我看的极慢,一边看一边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悟,为什么选择这句品析,这里为何抓住了“塞”字,如果是我,我会这样设计吗。

本来《慈母情深》这节课,是我接下来就要要讲到的课文,我也早已提前完成了备课,可是看完王崧舟老师的课之后,我觉得汗颜。我所设计的《慈母情深》不过是常规的完成课标字词的识记,找出几个特殊的场景领着孩子们去品悟,抓住几个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对比以及特殊标点符号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后布置一个小练笔,使学生能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文中母亲的深情。乍一看这样的教学似乎没什么毛病,可看完王老师的课,就觉得自己的课缺了很多东西。是啊,这样的课曾上过很多节,从教十余年没有数千节,至少也有数百节,我甚至可以预想到课堂效果,不好不坏,无功无过。很难提起孩子们的兴趣,更不用说引起共鸣,充其量只是灌输罢了。缺了什么?一节课缺了灵魂,而这灵魂需要的是教师用心的设计,同样也需要语文课堂的诗意。

王老师的《慈母情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完美。整节课没有把识字,赏句和写文割裂开来,整个课堂设计虽然只分了六个环节,可每个环节却如高山流水般,娓娓道来。看完之后简直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管是字法意识,句法意识还是章法意识,都渗透着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又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逐层展开,好一个水到渠成,好一个诗意语文!

看了王老师设计的课,我无法心安理得的继续按着我原来的备课思路上课,于是推翻,重新来整理《慈母情深》的教案。我承认我借鉴了王老师的很多思路,甚至有的环节我也原封不动的搬上了课堂,包括对“四个立即”和“塞”的品读,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值得我欣慰的是在课堂上,当孩子们深情诵读文段,当孩子们面对写给母亲的诗有话可写,当孩子们听着《懂你》眼角泛红……我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甚至我隐隐觉有一颗诗意语文的种子在孩子们心底悄然发芽。

于是,我一遍遍的品读王崧舟的课堂实录,去寻找诗意语文的。因为诗意,实在是太美了。就像海德格尔曾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世界本来就已属不易,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更有,更有义务,在孩子们的心上撒播一颗诗意人生的种子呢?虽然王崧舟曾提出诗意语文应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但这些专业的高度概括的话语,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有距离感的,所以我只能从实践中去找寻。就像我看《慈母情深》一课一样,随品随悟,随悟随写,这样便可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上和诗意靠近一点,再近一点了吧。

语文的课堂,也应该是有萌动,有绽放,然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因为一词,一句,一文,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使孩子们可以感悟到文字的魅力,情感的美好,可以在以后的无涯岁月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吧。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一堂语文课,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教学流程,这并不稀奇。可如果将各个环节的设计如螺旋一般紧密清晰地联系在一起,且能将每个环节的设计细化再细化,使每个细节都成为一堂课的细胞构成,那么这堂课的生命力可想而知,看的人只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带给我最深的感受。资料的运用,板书的设计,窦老师将这两点的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

引入资料 拓展延伸

火烧圆明园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久远,因此学生理解感悟其中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窦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英法联军的暴行时,反复多次引入史时资料,再现当年的情境。怎样深切感受英法联军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窦老师出示阅读资料-----当年参与掠夺的士兵写的话,学生通过朗读,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掠夺行径,眼里尽是惋惜,愤怒之情。怎样感悟英法联军任意破坏、毁掉那些搬不走的东西,窦老师出示视频资料----火烧圆明园,在视觉及听觉的下,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英法联军当年野蛮、残暴的行径。几次资料的出示,缩短了时空距离,让学生与文本更加亲近,让学生真正理解圆明园的毁灭。

会说话的文字 能行走的板书

这堂课的板书是流动的文字,而这文字的增加恰恰反映出整个新颖流畅的教学过程。当师生共读到英法联军的暴行时,窦老师在原有的板书“有….也有….”、“不….还有….”基础上,通过增字的方法改成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一边板书,一边与生共同朗读圆明园昔日盛大景观的毁灭。手口结合,通过“有”到“没有”的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劲的视觉冲击力。经过寥寥几字的增添,学生跟着老师流动行走的板书,痛惜之情、愤怒之情在朗读声中尽显。

不仅如此,窦老师还在板书的课题上做文章,当师问生“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她在板书的课题后面加上标点符号----问号,如此顺利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回答圆明园毁灭的是文化时,窦老师反馈:不仅是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与此同时在事先已经生成的板书“文化”后画上重而有力的感叹号。瞧,这堂课的板书,不仅是文字,就是标点符号也富有内涵,充满了生命力,从疑问到肯定,文本内涵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一个又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又一个字的增加,将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发人深思的情境当中,而后学生的朗读自然是掷地有声。

我们常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想不论是什么方法的使用,都要用得酣畅淋漓,用得恰如其分!

【本文作者:张旺甜(微信公众号:红谷一小语文名师工作室)】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王崧舟的个人作品

在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同时,王崧舟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自读感悟——开放”教学模式》、《课堂语感教学策略》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其课题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他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语文的文化品格》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天地一课堂》、《语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诗意语文,追寻生命化教育的境界》、《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等论文220余篇。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经典精彩片断赏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二)

【缘由聚焦】

常看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窦桂梅:在超越中丰富生命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结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去看一看。

生:读了二—四自然段,我体会到圆明园当时辉煌的景象。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教师表扬该生汇报时会用连接词表达,并板书“有……也有……)

生: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还有……)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及时表扬该同学会用“上自……下至”,“不但……还”介绍)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有多少的时间?

生:我估计怎么也得有2000多年吧。

师:你很会说话,“2000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2400年左右的时间。同学们,就应该这样,当你对所估计的时间拿不准的时候,就用上“左右”、“多一点”等一类词,这样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准确。

生:2000多年的时间啊,想想这里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

师:有谁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面积有多大吗?

生:好像5200多亩;应该是500多公顷吧。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120平方米,看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

生:(学生七嘴八舌猜测)起码有800个,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怎样的景观。

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珠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

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的博物馆、艺术馆”。(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

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确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指导学生用介绍的语气来读,教师适时。学生读出各自的“真是奇迹,很自豪,骄傲”语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好啊,那让我们再走进去欣赏。

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不“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

师: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师:同学们想一想,光读这20景就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

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出示“蓬莱瑶台”、“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幅图画。

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我住上去就成了神仙,真是人间仙境。

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火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略)

师:难怪书中概括到——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朗读二—四段)

师:面对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林,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所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

生:我想是结晶。(学生也有说智慧、创造等)

生:是文化。(在互相讨论中,再经老师的,学生脱口而出)

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不可估量的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赏析】窦老师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超越教材)和相关的语文实践,如引入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补充圆明园20处景观并选三处说感受,还有雨果的文章,以及圆明园占地面积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重视过程的生成中,真正实现主题意义的开放有效建构。纵观教学,其精妙之处在于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层次分明、立体丰满,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取,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样的课堂,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超越、整合,在整合中生发提炼,母语文化在课程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融合中,渗透并丰盈学生的生命。

同样的教学内容,王崧舟老师是怎么上的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