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教育笔记《关注吃饭慢的孩子》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教育笔记《关注吃饭慢的孩子》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教育笔记《关注吃饭慢的孩子》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教育笔记《关注吃饭慢的孩子》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教育笔记《关注吃饭慢的孩子》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 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然而这个在地狱里都是好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做成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他嫖,他懒,他狡猾”他大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的指望,后来却讨厌拉车了,连他的外形也变得肮,了.结束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买车做个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处境的努力,后却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养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一切的侮辱和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正是由“人”到“牲口”的蜕化.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的肯定。
遥记郯子为治好眼睛失明的双亲,披鹿皮与鹿共住终得鹿乳;曾忆王祥为满足继母欲吃活鱼的心愿,以身卧坚冰,冰面终裂得鱼……莫说人,禽兽亦有报恩之心:乌鸦反哺,小鹰送食……天地间,这些懂得报恩的人世间并不常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懂得报恩,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温暖之家”!
人性光辉的一面完全展现在祥子伟大的生活上。纯洁透明的心,闪烁无尽光辉。理想的力量使一个人不断奋斗,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他坚信,理想的劲头不远了!到那天,那颗纯洁而自豪的心将成为世界上闪耀的一点!
我的感受:读书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淡的墨水也胜过强的记忆。在学习中取得只是,在战斗中取得勇敢。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就越清。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长,就会不断地减少。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
还有一段话, “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这样就可以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教育境界。
可他这个底层辛苦挣命的小老,竟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大丈夫们的誓言,这实在应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为我们会发现人是有骨气的。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近老爱跑图书馆,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叫《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虽然只看了几十页,但已经有了一些感想。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终还是破灭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
金铃想升入好一点的学校,额外到老师那里去补习,可是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开补习班是禁止的,又一次金铃以外说漏了嘴,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再一次补习中金铃的同学把补习场地闹的一团糟,老师第二天追究的时候,让一个看起来诚实的学生说谁个捣乱的,这个同学说是金铃和她的同桌尚海,其实金铃和尚海没有挑起事端。金铃气不过,私下询问了这个同学,挑起事端的事班里的好学生,她是个班长,这个同学怕班长不让他抄作业才说谎的。金铃到老师面前说清了事实。这个过程金铃很冷静,我对这一点感到佩服。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式的方法,以此来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在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 “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这样就可以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
蒙氏这几本书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每个侧重点不同。《童年的秘密》指出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引起教育者对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视。《发现孩子》提出了了解和爱儿童的方法,并指导教育者如何行动。
因为前面已经读过《童年的密码》和《蒙台梭利儿童敏感期手册》两本,《发现孩子》这本就跳过了类似章节。下面是阅读的《发现孩子》的部分章节摘要及感想。
第13章 P83-87
孩子只有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还未被发现的潜能,才会由焦躁不安变得平静下来。
新的活动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吸引孩子专心地、主动地投入其中。同时,还要避免让周围的事物干扰到,孩子才能平静下来,就好像他已经找到了新的真理。
此时,孩子并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活力,就像刚享用了一顿可口的美食,或者刚洗了一个舒服的热水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吃饭和洗澡是需要花费力气的,但是这两件事并不让人觉得累,反而会让我们精神焕发。
生命本身很神奇,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他才会更有精力。工作时,孩子越专注,就越能获得平静,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
只有聆听孩子生命发出的声音,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找到需要的工作。(老师、家长)必须要有信心去等待,孩子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路。
孩子若要做到专心,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即:准备期;进行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内在得到满足、疑惑得到解答。当孩子内在的疑惑获得了解答后,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就会有所改变,他能你从中领悟到自己从未发现过的事情。这时,孩子会非常顺从,表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耐心。
真正的服从是精神方面的敏感,它是内在平静和力量的表现。可以用来解释服从的另一个词是适应,在生物学家看来,人需要很大的力量去适应环境。这种力量是一种可以让人顺应自然发展、学习融入周围环境中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本来就有的。
孩子的生命需要得到健全的发展,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和协调,只有这样,他才有力量去服从他人。自然界中的强者能适应环境,同样,精神上的强者懂得顺应和服从。
--以上两段,让我想起了《臣服实验》这本书中提到的臣服surrender,服从才能时适应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这是人类天生的能力。同样,要做到臣服并不容易,只有精神的强大才能做到臣服。蒙氏从儿童的观察和教育中总结出的人类心理学方面的领悟,居然跟心理学著作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叹!
第14章 P88
老师(/家长)的是非常重要的,他需要做好随时给孩子做的准备。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持续地进行,如将方形的积木根据体积大小一个个地堆高;把圆柱体从插孔里取出混合,再根据大小放回原来的插孔里;或把插孔和圆柱体放在两个地方,靠视觉判断大小,并靠记忆将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里。其他生活中,如让孩子亲自看到如何坐,如何站,如何拿盘子才不会打翻上面的水杯,如何做出轻巧而稳重的动作等。
一些有益的教学原则:
1.要能分辨清楚孩子的注意力再哪里。如果孩子正在集中注意力进行工作,就要尊重孩子,千万不能再孩子身旁纠正他的错误或者突然赞美他,这样做会干扰孩子。
2.尊重孩子。有的对这条一知半解,发了教具后就退到一边,不说话,不管孩子们发生什么事,都不插手。这样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整个教室乱哄哄的。老师要建立维护正常的班级秩序,让孩子们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提倡的不干预孩子的活动和学习,需要在孩子具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才可以不去干预他。如孩子只是胡乱地发泄自己的精力,老师还是不管不问,那这样的尊重就是错误的了。对孩子的尊重,绝不是连同孩子的缺失或者一些不当行为也都包容或放任。支持和鼓励孩子所做的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孩子没有建设性的念头。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他们的各种缺点,但同时,不要损害孩子们的自信。
3.能觉察到孩子不同的体能情况,随时对孩子进行细心观察,小心安排孩子的学习环境,并持续做出努力。需要无尽的爱心和很强的洞察力。
第16章 P105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让孩子取得进步,以自己行为为榜样来孩子,这些都是父母的任务。
首先,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动,并设法了解孩子活动的目的。孩子具有内在的需求,这是他进行各种努力的动力。
第二条原则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的活动意愿,培养孩子的个性,不让他养成依赖的习惯。
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却无法帮助他的生命发展,那么我们就是在做无用功。
第三条原则是,我们要时时思索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非常细腻、敏感。我们需要足够的经验和爱心,去分辨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
孩子会哭闹或有其他激烈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某些内心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安慰孩子,就有些晚了。
若我们能关心孩子的感受,就能帮助他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助他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
若孩子觉得而不快乐不开心,我们接受他的感觉,不忽视他的情绪,给他安慰,告诉他没关系,孩子会因此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这可以鼓励他面对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他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不要过多地讨论孩子的情绪,不要过分夸大他的感受。
总结第3条就是,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尽量不要导致孩子闹到激烈行为;如果有不良情绪,适当排解他们的情绪,也不要过分夸大,就正常交流就行。
总结以上,对孩子的活动,如果是正常合理活动,理解其内在需求并支持其自由发展,不做太多干预;如果是不对的事情或缺点,在不影响其自信的情况下,也要指正和其进步,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先进步;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正常地对他的情绪进行疏导,这已经是潜移默化的演示交往能力了,果然教育在生活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