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_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以来历

5d3色温为什么和普通色温是相反的,一般情况下,色温值越高,

你理解错了。色温值越高,色调越因此,在不同色温的光源下摄影,就要对白平衡进行相应的调整。冷,这是正确的。这就是色温K值的定义。问题是相机的色温并不是指色温本身,而是指白平衡色温值。白平衡色温值和环境实际色温的关系是:白平衡色温值是纯人为指定的参考值,而环境值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要认为指定一个参考值呢?是因为相机和人眼不同,人眼会自动纠正环境的色温值,而相机只会忠实记录环境,所以有些场景比如白炽灯环境和日光环境,实际小秘方 (1):闪光灯如何调白平衡色温相2000多K,人员看上去感觉颜色并没有那么多,但是相机拍出来就异非常大。所以才需要人为指定一个白平衡参考值,告诉相机现在我需要白炽灯的色温,这样才能准确再现环境光线。

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_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以来历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_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以来历


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_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以来历


为什么说高色温光线所对应的白平衡模式一定是低色温值,低色温光线所对应的白平衡模式一定是高色温值。

VR全景图制作合成详细选择 (1):白纸或18%灰卡教程之什么是白平衡和白平衡的用途

先科普:定一个纯黑色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如果持续对这个纯黑色物体加热,其颜色会经过由黑色-红色-橙红-黄白-白-蓝白的过程,也就是色温由低到高的过程。

以上可知:低色温值,其实是指光线的颜色,视觉相对越暖的色调越接近低色温。

白平衡相当于传统摄影在镜头上加滤镜校正色温,从而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所以高色温光线必定会对应低色温值,以获取平衡

因此,一般专业摄影是不会采用自动白平衡,有时为了获取某种色温的影像,会采用色卡取色的方法,比如我想要影像出现偏蓝的高色温冷色调,我可以先取样橙温值让WB读取平衡

白平衡调节的目的是什么

1、什么是白平衡呢?当拍摄白色对象时得到白色图像,即拍白色物体时,输出红、绿、蓝信号相等叫白平衡。

2、在摄像中,白平衡调整是控制画面色调主要方法。白平衡是的一种技术状态。过去认为只有在白平衡状态下才能拍摄,这是很片面的。

3、调白平衡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使处于白平衡状态,还可以通过调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光线,一般有太阳光、灯胆光、光管光、蜡烛光等在摄影领域常见的色温值,通常介乎 2000K – 10000K 之间,以 5000 – 5600K 为中性的色温点,如正午时段的阳光。偏暖为低色温,见红光较多,如烛光及灯胆光,大约在 2000 – 3000K 左右;而偏冷色为高色温见蓝光较多,大约是7000K或以上,如阴天密云下的光线。不同光源所产生不同的色温,会影响到被照对象的色彩表现。白平衡的方法,破坏的白平衡,达到主观偏色的目的。

简单的说,是使物体发出来的光达到白色,并且使人的肉眼看出来颜色是正的,而不是偏的其它颜色的。

通俗来讲就是你现在周围的光是都是有颜色的,调白就是让白色的物体还原成白色以追求其它被拍摄物体颜色的还原~

使色彩拍照主要考虑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快门和光圈的组合也叫曝光组合,曝光组合决定着照片的明暗效果。曝光组合配合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决定着照片的景深。还原,体现物体本身的颜色。

什么是色温、分辨率、像素、ISO、景深、白平衡、光圈

背景大厦的色调色温相关工具一览环原,所以建议设定时用 3000 -5000k 之间的色温值。

白平衡数值大于拍摄环境的色温,画面是偏冷还是偏暖?

画面所以,白平衡色温值和环境实际色温,完全是两个概念。可以简单把白平衡色温值看做一把比例尺,用这把尺去衡量相机拍到的实际场景,高于比例尺的被划分入“高”色温范围,低于比例尺的被划分入“低”色温范围。这样就很清楚了,如果你把比例尺定得很高,那么被划入“低”色温值的实际像素就越多,照片色温越低。所以白平衡色温值并非是相反的,而是一个事务的两个方面。是偏暖的。

相机内的白平衡设置有场景设置和色温与白平衡的口诀有:大部分场景使用自动白平衡:70%;对应场景使用对应白平衡:20%;必要时手动设置,或RAW后期调整:10%等。数值设置等多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使色温设定值接近实际拍摄环境,避免出现色彩偏。比如在室外中午阳光下拍摄,色温大约是5300K,如果此时相机设置为白炽灯模式,设定值大约3000K左右,拍出来的照片就偏冷色。

色温与白平衡的口诀

色温就是白平衡。

色温是按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通常情况下,太阳光大约5200K,手电筒0K,烛光大概2000K。色温越低(K值越低)画面偏红,俗称暖色调,拍出来的照片很温馨稳重,色温越高(K值越高)画面偏蓝俗称冷色调,拍出来的照片具有很冷的氛围。

一般数码相机都已有自动、日光、密云、钨 丝灯、光管、闪光灯及手动模式。不过每部机的表现都有异,如果相机受到设计局限,如自动白平衡的侦测范围大约在4000-7000K左右,遇偏离中温更夸张的'环境时,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必要时就需要用预设色温收窄范围,或用手动白平衡。

白平衡,顾名思义,就是保持“白色”的平衡。广义上是指以18%中级灰的“白色”为标准,让相机在不同光线环境中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尽可能还原标准“白色”。再简单点的说就是矫正照片偏色的过程,还原真实世界的“白色”。

摄影上讲的色温是不是就是白平衡啊?说拍海景要把色温调4000k

其他因素暂时不用考虑。

拍海景把色温调到4000K,实际上是降低了色温,拍出的效果是偏蓝色的是让照片的色彩还原准确,因为照相机不是人眼,人除了眼睛还有大脑,会分析、感知,就算白纸已经被橙色的灯照得发黄,我们还知道它原来是一张白色的纸,但照相机还没智能到这个程度,需要我们调节它,告诉它现在是什么光源,应该如何还原色彩。,这样能更好的表现天和海的蓝色。严格来说,这已经不是准确的色温了。

手动色温调节是最精准的,一般是把相机设定在手动白平衡装填,近距离对准一张白纸,或任何纯白物体,拍一张,然后就能设定白平衡了。

但目前一般的专业摄影师,也很少手动设定白平衡了,他们基本都是用RAW格式拍摄,这样的话,在后期就能任意设定白平衡了,这应该是的拍摄方式。

色温:若某光源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所辐射的光的颜色相同,则黑体的这个温度就称为该光源的色温。这是一个物理上的定义,决定光源的颜色实质是该光源光谱能量分布曲线所决定的。下图是几种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光的光谱能量分布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分布比较均匀,在400nm—600nm范围较高,因此光色偏蓝,色温5000—6500K。白炽灯的光谱能量分布在600nm—760nm范围较高,因此光色偏红,色温2400—2800K 。日光色荧光灯光谱能量分布在400nm—600nm,但局部有线状光谱现象,相关色温5500—6000K。

2、白平衡:就是(数码相机)对白色物体按人眼特性进行矫正使再现色彩正确地还原。当我们用肉眼观看这大千世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对相同的颜色的物体感觉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早晨旭日初升时的阳光下,我们看一张白纸,感到它是白的;而我们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看这张白纸,感到它仍然是白的。这是由于人类从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的大脑已经对不同光线下的物体的彩色还原有了适应性,应该说是人们的一个主观感觉。但是,作为(数码相机),可没有人眼的适应性,在不同色温的光线下,人们在图象还原设备上看到的物体的彩色是不同的。这是由于(数码相机)得CCD客观地反映了被拍摄物体的颜色。

数码照片色温是白平衡,菜单中有日光、阴天、白炽灯、日光灯、等。要准确在自定义中设置。

色温-了解相机的白平衡

而另一个有相若功能的工具是Spyder Checkr,用法大同小异,主要分别是Spyder Checkr可以进一步对照其他颜色,对相机的颜色偏向有更精准的调校,调好后可以输出一个纪录文件 (Template 或 Profile),日后使用只要输入至RAW即可。

关于色温-了解相机的白平衡

有时我们会遇到颜色不对的相片,例如偏黄、偏蓝的情况,这是因为相机侦测色温时所产生的问题。所谓色温(Color Temperature),从字面解就是颜色的“温度”,所以有冷暖之分,从直觉观察,暖色调偏红黄,冷色调偏青蓝,单位就以Kelvin (K) 表示。如果你打开相机的设定选项,在白平衡 (WB) 就有调校色温的选项。然后你可能会问题,为何色温会放在一个叫“白平衡”的地方,为何不干脆叫做色温呢?这是因为有一个色彩概念在背后。

何谓暖?何谓冷?

烟花的情况较特殊,因为其光源不断变化,但色温偏暖,而且更要考虑

白平衡─寻找相片的白色

人眼在辨色方面有颇高的灵敏度,可在大部份情况下辨别到白色的对象。但相机的感光组件则不如人眼,如果偏离了中温太远,在感测上无法修正,会令相片出现偏色问题。最常见是灯胆光下,远低于正常色温时,色调会偏黄,特别是人的肤色会特别难看,所以要将过暖的颜色“调冷”去中和,令相中对象的发色表现像日光照射下一样正常。而调校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原本白色的东西,在不同色温下仍看到白色,以之为“白平衡”。那为何没有“黑平衡”?因为黑色在任何色温下的表现也是一样,所以以黑色作为基准是无法达到色温修正的作用。

在菲林年代,菲林的预设色温通常为日光使用,约5500- 5600K,如果遇到偏离的色温,就要加有色滤镜去修正颜色,即遇到暖色时用冷色滤镜,反之冷色时用暖色滤镜。不过在数码年代,感光组件具有色温修正的功能,可以因应场合去调节色温范围。

这是自动白平衡(AWB)下在室内暖色光管下出现的效果(左),如果AWB无法还原被摄者的

颜色,而相机又支持RAW,可以在后期更改RAW内的色温值去修正(右)。

以下是松下相机手动输入色温(K)的画面,可以看到左手边色温表由下至上有蜡烛、灯胆、日光、阴天、阴影等选项,数值介乎0 – 10000K。室内光为日光型光管,当数值为5400K 时,与日光管的色温相近,所以可以看到背景都是白色。

看到这个输入色温后,也许大家是否开始理解到,相机对不同色温的表现,是一个相对性的调校,如果现场的色温比相机设定的色温较高或低,色彩就相对显得冷或暖。当色温和相机设定的色温相符合时,就能使颜色变得正常。

如果想得到较准确的色温,可以使用手动模式输入(Preset WB)。过程并不复杂,只要依照相机的程序在光源下对着白纸或18%灰卡拍照,得出来的色温就能贴近光源的数值。不过要留意的是,如果你使用随身带备的 A4纸,由于纸的颜色不一定是纯白,多数略为偏蓝,得出来的色温可能会有偏,所以建议使用中色调灰卡避免色调偏移。灰卡特别适合用于商品摄影,可保持色调统一。一般高质素的灰卡售价大约200港左右,使用后要妥善保存免受潮或光照,因为有机会变色。如要求色温准确度很高的话,建议一年更换一次。

选择(2):Spyder Cube及Spyder Checkr

坊间的工具其实也不乏选择,例如SpyderCube,设有三个颜色分别为白、18%灰及黑色,分别可测量到高光、中色调及暗影在不同光源下的色彩表现。使用时将Spyder Cube置于场景中,并用RAW拍摄,用自动白平衡也没问题,事后只要在RAW调色温时挑选白色部份,就可以在该色温下还原正确的颜色。之后只要将RAW 的色温数值输入至其他相同光源的,那就可以确保每张的一致性,方便后期时不用每张都要调校一次,非常方便。

Datacolor Spyder Cube

Datacolor Spyder Checkr

其中一款18%灰卡选择(3):expodisc

另一个方法,就是事前测色温,最易用莫过于expodisc。这个产品只在设定手白平衡时放在镜头前端,expodisc的 錂 镜会将光源散射,变成灰卡一样的效果。Expodisc的好处是调校后,现场拍摄就可实时看到效果,而且可以应付较复杂的光源,特别是室内光。调好白平衡后,可省去大量后期要再估计调整的问题,省了不少时间。与Spyder Cube 比较,expodisc是讲求实时修正的效率,减少后期,而Spyder Cube是讲求一致性。

expodisc

相机通常都会有一个预设闪光灯的白平衡,不过这只适用于机内闪灯作为全部光源的情况。然而在一般使用闪灯拍摄的情况下,主体很多时都会同时受闪灯及现场环境光影响,变成了混合源的复杂情况。相机的快门愈慢,感亮度设定愈高,现场光所占的比例便愈重。所以与其使用固定的闪光灯色温,不如用自动白平衡,同时使用RAW做双重保险。

小秘方(2):错了的色温有用吗?

当你知道掌握正确色温的时候,也是时候去玩弄一下色温了。有时不是一定每张图都要见到白色才叫正确。例如人人都喜欢烛光表现的暖色调,纠正后反而索然无味,所以明白自己想要的效果,就自然知道该甚么时候去转色温。例如想在晴天拍出一种像黄昏的效果,又或想拍出日系的青白色冷调,你再重温上面输入色温的方法,就知道如何用色温制造效果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