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老年秧歌比赛视频大全_老年秧歌队活动方案
唱太谷秧歌的歌手有哪些
白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东营老年秧歌比赛视频大全_老年秧歌队活动方案
东营老年秧歌比赛视频大全_老年秧歌队活动方案
东营老年秧歌比赛视频大全_老年秧歌队活动方案
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孙贵明、刘双寿、杜牛斌
2000年,太谷秧歌赴台演出演员 刘双寿、董艳艳、郭变红、韩甲海
秧歌艺人介绍:
孙贵明:1952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太谷秧歌协会副会长。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演员”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7年以小戏《偷南瓜》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2009年以《偷南瓜》《大挑菜》等节目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传授秧歌艺术。
代富仙:1956年9月7日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朝阳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1986年拜秧歌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女主角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1958年生于太谷水秀乡东怀远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武生、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代表山西民间艺术团赴演出,受到人的亲切接见;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丑角奖”;2000年赴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1960年生于太谷县小白乡王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81年获“山西省秧歌好唱段奖”;1981年获“晋中市戏曲调演二等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演员”奖;2007年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白美云:1963年生于太谷县侯城乡里修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生、花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4年获“第六届民间艺术节银奖”;1990年获“晋中地区戏曲调演演员奖”;2000年获“晋中市首届戏曲观摩比赛表演二等奖”;2008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燕燕:1963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旦。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常务理事,太谷秧歌协会理事。1986年拜秧歌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0年主演的现代戏《新婚礼葬》获“山西省文艺汇演表演金奖”;1994年秧歌追星族特送艺名“晋秧珠”;1996年自办秧歌剧团;2000年,赴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美仙:1964年生于榆次东阳镇北席村,1981年进入太谷县晋剧团,1990年改唱太谷秧歌。工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旦角”奖;2007年获“晋中市群众文艺比赛一等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09年10月,以小戏《卖高底》参加市教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传统音乐节”演出;2010年以小戏《卖高底》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
杨承迁:1967年生于山西左权县,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在乐队主奏笛子、大三弦、板胡,并兼任剧团戏曲作曲,编曲。他改编的戏曲音乐风格独特、地方风味浓厚,受到当地的喜欢。2004年与其父杨美田搜集整理《太谷秧歌音乐集》一书。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传授秧歌艺术。
名单:
演职人员名单:
演员:白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美仙、杜牛斌、彭玉花、吴桂梅、王二青、杜堂中、杜 惠、畅晓桃
乐队:板 胡:杨承迁
二 胡:王 缄、孟庆礼、张转琴、刘杰
笙 :白庆喜、乔文亮
扬 琴:武 艳
唢 呐:裴 婷
笛 子:刘敏飞
琵 琶:陈 康
打击乐:吴二东、师德义、白福旺、李晋峰、史学文、李太宏
有哪些有关秧歌的趣闻(简短)
秧歌是传统民间舞蹈,通常在农耕季节或节日里进行表演。以下是一些关于秧歌的趣闻:
1. 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仪式,据传说是为了纪念稻草人而跳的舞。
2. 秧歌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踩跷秧歌、水上秧歌、跑旱船、舞龙、舞狮等。
3. 秧歌的颜色通常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4. 秧歌的节奏明快,舞步轻盈,常常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
5. 在北方,秧歌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大量的秧歌表演活动。
6. 在一些地方,秧歌表演也是一种传统的求雨方式,被称为“求雨秧歌”。
7. 秧歌在海外也广受欢迎,例如在美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秧歌节庆活动和比赛。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秧歌的趣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
学校代码:14463学 号:11120113
音乐系 艺术专业报告
题 目: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
专 业: 舞蹈表演
姓 名: 田佳琦
指导教师(手签):
填表时间: 2021年12月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制
2020年12月
关于大专艺术专业报告的规定
为切实做好音乐系大专艺术专业报告的相关工作,保证专业报告的质量,特作如下规定:
一、音乐系舞蹈、声乐、器乐各专业应届毕业生都必须完成专业报告的写作。
二、艺术专业报告主要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考察写作是否深入细致,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等。
三、艺术专业报告撰写前,学生必须根据所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师双向选择后确定选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完成专业报告并制作答辩时所需要的PPT演示文稿。
四、学生完成专业报告进行答辩前,需认真填写艺术专业报告答辩评审表,评审表数量根据实时安排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人数进行准备。
五、艺术专业报告答辩委员会应当对艺术专业报告进行认真评议,主要评议专业报告的内容表述是否恰当,研究分析是否准确,研究结论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
六、艺术专业报告表应在答辩完成后,认真修改,一式三份,经由指导教师手写签字后,送交音乐系保存。
七、该表双面打印,表中各项可自行加页。
姓 名
田佳琦
性 别
女出生年月
2000.12
民 族
满族
专业
舞蹈表演
年级
2019级
一、专业介绍与艺术实践(一)专业介绍在舞蹈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了有关舞蹈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我熟悉了文艺方针和舞蹈发展的历史,对于民族民间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了关于舞蹈的知识,了解到了舞蹈的美以及舞蹈的编排创作和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一些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理论写作[1]。一、艺术实践通过对胶州秧歌舞蹈的细致深刻的研究,了解到了山东胶州秧歌悠久的舞蹈文化传统和民俗内涵。以一种更为具体的美学视角,欣赏民族民间舞的生命活力以及绽放的热情。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有接触和学习,不同民族舞蹈的表演风格。也参加过一些小型的比赛,获得过一些成绩[2]。中专在校期间学习芭蕾基本功,民族民间舞中对于藏,蒙,维,傣,朝,胶州秧歌接触的较多,也有系统性的学习。2018年参加辽宁春晚,使我收获颇多..... 通过深入学习山东胶州秧,对于胶州秧歌的豁达奔放,舒展细腻我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现在我将介绍一下本报告选题的构思:二、选题构思本次的艺术实践作品的选题是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主要分布在山东胶州湾一带,也被人叫做扭断腰、地秧歌、三道弯。我个人非常喜欢胶州秧歌舞蹈动作风格,在中专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特别针对性的对胶州秧歌的理论和舞蹈技巧进行了学习,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排练舞蹈,因此我在这次论文选择胶州秧歌进行研究3]。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的秧歌舞蹈种类或风格之一,通过它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艺术魅力,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民间民族舞中有着独树一帜的地位。因此我这次的选题主要是对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以及基本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4]。本文通过不断观看视频,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胶州秧歌的动作风格和动作特点,从而分析胶州秧歌的表演。三、作品与技法分析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主要表现在拧、碾、扭、韧、抻这5个部分。可以说,这五个动律特点几乎囊括了胶州秧歌所有的动作[5]。通过变换动律之间的顺序,形成有序的交错,使这些简单的动作更具有繁复的美感,同时也不乏动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胶州秧歌与众不同的神采。胶州秧歌的“拧、碾、扭、韧、抻”动律特点在胶州秧歌舞蹈作品中不是单独的来呈现的,而是通过在舞蹈动作中用身体的所有部位,通过不同的方向进行和谐统一的舞蹈动作[7]。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形成了胶州秧歌的鲜明特色,使舞蹈演员在表演时有辨识度[8]。舞蹈将有更具有独特的魅力,舞蹈动作将更加生动细腻。例如,与快速变化的舞蹈动作相比,伸展的速度却更为缓慢,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衬托,更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它具有胶州秧歌的特点,因此舞蹈动作可以缓慢地延伸[9]然后迅速离开。例如,舞蹈中的缓慢伸展、推扇和扭步都非常经典,这使得胶州秧歌在节奏、短呼吸和快呼吸速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呼气比较也相对平稳,使胶州秧歌能更清晰地塑造舞蹈中舞者形象的性格和特点,使舞蹈作品更具抒情性[10]。 胶州秧歌以其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和独特的动感特点,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随着民间舞蹈文化的舞台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胶州秧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的被更新,新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层出不穷[11]。 舞蹈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民族民间舞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使民族民间舞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和旺盛的生命力[1]。 这个作品充分利用了胶州秧歌的动感特点。舞蹈动作的幅度明显增加,胶州秧歌舞蹈的表演,使舞蹈本身更具时代特色,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将胶州秧歌的“拧、碾、扭、韧、抻”动律特点融为一体,展现出柔韧、蓬勃的生命力;以胶州秧歌重举轻落的特点,抒感,舞步刚健快速,变化多端,优美的“三道弯”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舞蹈演员柔美含蓄的美;它充分吸收了胶州秧歌中的舞蹈词汇,融合了现代的舞蹈个性特征,为观众描绘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脚下重心不断移动,打破了原有的动作规则,大大增加了动作范围,呈现出极其富有张力的美学姿态,一举一动中体现出舞者热烈的情感。胶州秧歌贯穿着“扭、磨、扭、韧、伸”的动态特征和“三道弯”的姿态。“抻”是一种力的延伸感起动,具体的呈现方式则是通过达到极点空间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持续动作的瞬间持续。如:走丁字移步上前,手鞠推扇,转动手腕使扇子在身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丁字撤步后退,身侧一旁摇扇,举起扇子遮面含羞不露,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灵动的体现则是需要舞步的快速变化,相较而言,姿态形成过程却并不快,因此在上推扇时,把力度延伸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肩、指间,直到指尖,表达出的艺术方式则是身肢如牡丹开花一般徐徐舒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尖着力点作一触即发,这个则是为动作的发力点,使得人的躯体具有柔韧性,舞蹈行为轻柔,但不失柔美洒脱,又有奔放之感。“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碾”的律动特点与全身而动的发力方式不同,呈现在舞蹈动作上,主要是通过脚步的力量实现美的展现。比如丁字拧部、提拧部、丁字三部等。这些通过脚步发力变换实现的动作,在舞动时候,通过先合后开的转动,配合着先内侧后外侧的碾转,伴随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舞者的大腿在力的作用下膝内灵活抬起,提携着小腿后跟的肌肉发力,在运动腿部肌肉用力下踩时候,作为主力支撑的腿收到肌肉的控制,向外侧落下脚跟,再垂落至脚尖边缘,通过以上种种,呈现出“碾”的律动特征,同时也彰显出举重若轻,收放自如的美感。胶州秧歌的主旨与精髓,则是体现在“扭”,正所谓“扭”是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而足部的发力点则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形成波浪般的线条特征,富有人体独特的体态曲线之美。“韧”是在动作的不断变化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控制之下的“不为所动”。通过手臂的绕八字,配合手推翻碗,有效训练了身体上下的控制力与协调性,呈现出由外及里的纵深延伸美感。“拧、碾、扭、韧、抻”并不是相互的动作,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之中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舞蹈动作。舞者通过由上到下,由外及里,由先到后的次序,形成动静鲜明,强弱明显的律动特点,但同时不乏生动细腻,富有张力。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拧、碾、扭、韧、抻”,使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重抬(抬起来较快)、落轻(脚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活动起来扭断腰。为了让胶州秧歌更被人们所接受,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舞蹈演员在原有的动态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吸收其他舞蹈的动作韵律,使其更加精致、鲜明、流行。在创作元素上,以胶州秧歌的动作元素为基础,创新发展舞蹈词汇,融入现代舞的创作理念,进行重构,使这部作品既具有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又具有现代舞的创作理念,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深刻刻画着人物内心变化,充分体现舞蹈创新;在呼吸方面,很好地融合了现代舞的特点、节奏和力量变化,结合胶州秧歌,大大提高了舞蹈动作的幅度、力度和表现力,使舞蹈更加流畅自由,赋予具有更深入的舞蹈。四、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这个舞蹈作品,我在基本技能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我认为我必须在未来的舞蹈学习和训练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我可以在未来的舞蹈之路上继续认真刻苦钻研学习。在我大学的几年学习期间,我的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老师们不仅给了我很多生活中有用的意见和建议,还教会了我很多关于舞蹈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非常感谢老师们多年来的培养。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对我生活的关心和对我舞蹈的纠正。首先,我要感谢我的任课老师们。她们随和、热情、严谨、细心。在深入交流时候,她们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指导我。她们总是严格要求我具备“专业标准”。从选题、选题到期末论文的反复修改、完善,导师不断地给予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我形成研究思路,精心指导,热情鼓励,我的能够顺利完成。其次,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一直支持和培养我的舞蹈事业,无条件地支持我学习,参加各种比赛,锻炼我,让我茁壮成长。学院的老师们为我三年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充实自己,不浪费时间。在这里,我真诚地对老师说:“谢谢!五、附录参考文献:[1] 潘志涛.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 赵铁春,田露.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3] 肖.浅谈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的恰当运用——以《秋海棠》舞蹈作品为例[J].中华少年,2015(24):210. [4] 张文婷.舞蹈表演中的技巧初探[J].大众文艺,2015(03):180. [5] 贾芳.“技术技巧”在舞蹈作品中的合理运用[J].大舞台,2014(10):1-192. [6] 王璐.论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进行舞蹈美感培养[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611-612. [7] 李娇璐.浅析舞蹈教学中舞蹈美感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2019(1):139-142. [8] 朱婷.舞蹈美感培养训练路径论析[J].戏剧之家,2017(19):182. [9] 彭涛.关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思考——谈舞蹈表现力[J].才智,2018(19). [10] 降美虹.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8(3). [11] 公兰荚,洛毛措.影响舞蹈演员表现力的自身因素研究[J].2018(9). 请点击输入描述 请点击输入描述
[2] 赵铁春,田露.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中老年口花棒秧歌歌词
演唱:刘春梅
卷起冒烟雪
舞动杨柳风
辣的关东大秧歌
扭的天地都动情
仰脖起高调
聚来了东南西北飘香的风
锣鼓点敲响新节奏
伴着那奔向的脚步声
哎呦哎呦
长白山的雄风
松花江的浪
全都融进这秧歌情
哎嘿哎嘿呦
抖落一弯月
牵出万颗星
热腾腾关东大秧歌
扭得天下都闻名
五彩绸甩出新花样
抒不尽男女老少心中的情
流行歌化作秧歌调
唱不尽锦上添花的好光景
哎呦哎呦
黑土地的希望
青纱帐的梦
全都融进了这秧歌情
哎嘿哎嘿呦
秧歌情